老山那拉军工“百米生死线”探寻记
翰 林
战斗中的军队,是一个同生死、共命运,前沿与后勤高度依存的团队。连接后勤和前沿的桥梁就是军工!一线步兵战斗力,高度依赖于军工战友能否把给养和弹药等按时送达,并及时抢运烈士和伤员!军工是老山前线最辛苦的士兵,被誉为“老山骆驼”。
那拉位于老山前线核心区域。
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激烈战斗多发生在这里。这里山路崎岖坎坷、坡陡路滑,给后勤保障“生命线”造成极大困难。暴露地段被敌火力封锁的必经之路,被称为“百米生死线”。
当年,在老山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苦不苦,想想红军二万五;累不累,看看前线军工队!”说的就是前线军工的艰苦!对身背沉重物资,在泥泞中一步一滑,负重前行的军工战士而言,每每穿过一次“生死线”,就是在鬼门关走一遭!战后,有军工在回忆中这样说,苦和累,对军工来说,其实也算不了什么,战争环境之苦是一种洗礼,军人意志越磨越坚强。真正的危险则是来自穿越“百米生死线”的生死考验!就是冒着生命危险,在敌人的眼皮底下,在敌人标定好射击诸元的枪炮封锁区里,在枪林弹雨中穿越“百米生死线”。
那拉铁血军工路,赤胆忠心报国情。
军工战士们正是在“牺牲我一个,幸福十亿人”的老山精神鼓舞下,凭着为国捐躯、舍生忘死大无畏献身信念,勇闯生死线!
原67军无人机高清航片 (1985-1986)老山那拉地区
67军无人机那拉口彩色高清航片
从空中照片上看,我军那拉地区阵地尽收眼底,军工交通壕清晰可见。连接那拉口子我军阵地的交通壕和小路呈不规则网状、局部环型分布。
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初期,由于炮火密集,工兵只能挖简易交通壕,许多军工路段是完全暴露的,“百来生死线”路况恶劣凶险异常,通行条件极差。但这里是军工们上下阵地必经之路。战斗打得紧,前沿急需弹药和给养时,往往也正是敌人炮火封锁最猛烈的时候,为切断我“后勤供给线” ,用各种火力重点封锁的区域,几乎每天都在吞噬着军工战友的鲜血和生命。就是在这样的凶险条件下,中国军队军工战士们在“生死线”上,用生命和鲜血保障着前沿阵地上的战斗力!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气壮山河的悲壮战歌!
这里,坡陡路滑崎岖坎坷弹痕遍地!
这里,沉重的物资把军工身躯压弯!
这里,生死线上的目标就是活靶子!
这里,军工人人必备止血带急救包!
这里,枪声和炮弹就是战场交响乐!
这里,铁血军工必须要携带光荣弹!
这里,奉献牺牲视为军人最高荣誉!
这里,军工120身系伤员的安危!
这里,军工们拼死也要将烈士抢回!
这里,生死一瞬间谁也来不及害怕!
这里,铁血军工们只有一个信念:
就是把急需物资送到一线!
铁血军工们用鲜血和生命,
与敌人的子弹和炮弹共舞!
67军199师595团高机连军工正在穿越148百米生死线(王宝生摄影)
据67军595团三等功臣军工刘东科回忆:在老山那拉口子,军工们穿越次数最多的“百米生死线”主要有大、小两条生死线。
大生死线位于148阵地西偏南方向,长约100多米。
小生死线在172阵地正西侧,长度大约70~80米。
通常,军工们先到后勤仓库领物资,吃完晚饭,天色转暗就出发。
背一箱手榴弹到908,最快要一个半小时,雨天就慢多了。
如果抬工字钢或枕木,二人一组,因太重,走走停停,压的肩膀痛好多天。
在那拉口地区,我们的行进路线通常是:马店→天保大桥→从后156进交通壕,在叉路口东去(小生死线)→172西南方向去(大生死线)→148上大坡(累)→262→908。
从172东可达→前156→168→166沿江阵地。
908是重要交通节点,
南可去145、142、111、左六。
东去可达146→255→211。
叉路口是那拉军工路重要节点,在168→147之间,是东西阵地群重要连接点。
所谓的“百米生死线”, 实际就是敌军在我暴露地段的军工路上,用炮火打掉植被后,形成无法隐蔽的一片开阔地,用狙击步枪、高射机枪和炮火封锁这一路线,战斗激烈时,即便是夜间和有浓雾掩护,敌军也会不定时炮击封锁,危险不言而喻!时有战士和军工在穿越这些“生死线”时永远地留在了那片红土地上。穿越百米距离,生死往往一瞬间。
据刘东科描述:那拉战区主交通壕与支线有多处分支节点。通常,由后156阵地旁进入主交通壕,沿松毛岭向东延伸山体底部径直南去,经山体凹部第一个防炮工事到达第二个防炮工事处,向东可下到小生死线。其东侧即为172阵地,小生死线靠西端有一条小溪(即国境线)。溪东侧灌木丛里,有条小路也可去到149阵地。继续向南到达148阵地下大生死线西端,此处有一防炮工事。向东过生死线到148阵地山脚,南侧灌木丛中有一水源。向西爬山可到松毛岭山体西侧128阵地,然后再向南可去到144,143阵地、128阵地上也有条小路经130炮阵地、里头寨可返回到船头。爬上148阵地后,经262左拐进入去908战壕,此战壕中段有一段工字钢覆盖顶部(空中照片上看不到),长约二,三百米。战后经了解,262是原一军二团七连后期在148(二团营指)右侧山体上开劈出来做卫生所,后被我团用做营指。908是环型高地,146阵地山体与908山体结合部南侧,有交通壕下到908与145阵地凹部,上145阵地战壕西侧有一处防炮工事,此工事北侧有条小路向西可去左六号阵地。经该工事沿146山体继续南行可到142阵地连指,沿142战壕再向东,即是最前沿阵地111。
航片显示,148前“百米生死线”布满密集弹坑。
在有交通壕的地段,在壕中通行虽然安全的多,但战区多雨,交通壕里时常积水,泥泞湿滑,军工们负重一步一叩首,即便手脚并用,通行也异常艰难。所以,许多军工经常沿着交通壕边走,虽然危险一些,但能较快通过封锁区。遭遇炮击,就跳进交通壕防炮。时间久了,竟也走出一条小路!
布满密集弹坑的炮火封锁区(上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)
在老山战场,不同时期的军工路和生死线,随着两军交战激烈程度有所不同。1986国际和平年之后,两军交火密度逐渐下降,后期战火稀疏。工兵在交通壕加盖了波纹钢和沙袋呈坑道状,水电供应逐渐向前延伸,后勤部门在陡坡处增设电力提升机械,前线军工工作量下降,伤亡也大大减少。
这个威武英俊战士是47军139师417团刘天明,他身后的就是改善后的172小生死线交通壕。据他回忆,换防时,这段交通壕是敞开的,在汉阳越军眼皮底下通行十分危险,时遭冷枪冷炮袭击。后期,我团五连冒着敌人炮火,用水泥预制件封顶后又压上沙袋,传说中的“小生死”线危险程度下降,通行条件就此得到改善。
同在这一地段,军工刘东科脑海里的记忆则是终生无法忘却的,在6.11作战期间,他和战友于永东抢运急救医疗用品时,在这里遭敌火箭炮覆盖,是九死一生的战场幸存者。
敌火力点距我军交通线约1500~2000米之间,在交通线上被敌汉阳、395方向直瞄炮火追着打,接近前沿时,又常被60迫击炮吊着打,对军工都是家常便饭。
后来,张志坚军长命令57高炮前出南朗抵近直射,对汉阳、395和432之敌火力点进行定点清除射击。摧毁敌火力点2个、高机三挺,并对8个火力点目标,进行了有效压制。军工交通线的侧翼威胁明显缓解。
空中照片的背后故事
本图文这几张空中照片,是原济南军区67军无人机在1985~1986年间,拍摄的那拉口我军阵地高清航片。这是中国军队在摸索山岳丛林地带作战规律的基础上,在战争中学习战争,启用BJ7104靶机作为无人机用于老山战场空中照相侦察,取得的一项重大军事改革和科技兴军战场创新硕果。
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根据张志坚军长要求,无人机侦察飞行时,原则上不准拍摄我军阵地。原因很简单,就是担心无人机出境侦察,尽管无人机携带自毁装置,一旦发生失控故障不能返回时,还是有可能导致我军目标泄露。但也有例外,由于山岳丛林空中照片判读本身难度大,再加上老山战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,航空照片中阴影方向,与北回归线以北明显不同,又增加了判读难度,军参谋长粟戎生让机组拍拍熟悉地貌的我军阵地,就是想在心中有数的情况下,对比研判空中照片,以期尽快提高司令部参谋们的航片研判水平。另一方面,军首长也想了解掌握那拉口我军防区伪装和道路交通情况。
当时,军首长给无人机组的主要任务,是侦察敌小青反斜面炮兵阵地。粟参谋长要求任务完成后,详动飞行时把那拉口我军阵地也顺便拍一下,并再三叮嘱,无人机向境外飞时,不准拍,只准返航时才能拍摄。于是就有了这几张为数不多的我军那拉口阵地高清航片。
令人欣慰的是,几十年后,这些无人机超低空航拍的老山战场阵地高清照片,为后人研究越军阵地构筑、总结作战经验教训,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军史实战影像资料。希望这些弥足珍贵的高清航片,能帮助参战老兵们打开战火青春足迹的回忆空间!
老山铁血军工们,在南疆这片红土地上战斗过的战友们,快来看看时光倒流,定格在当年的“那拉铁血军工路”吧,图片中148白色斑点区域,就是着名的 “百米生死线” 。其他道路旁的密集弹痕也都显示,这一带是持续炮火封锁区,并不是穿过“百米生死线”就绝对安全了。这段近2公里的交通路,都是敌炮火封锁区,落弹密度令人震惊!共和国勇士们就是通过这些封锁区,奔赴各自要坚守的前沿阵地!
航片显示,军工们把148南弹痕密集区域,称为“百米生死线”名副其实。但仔细观察整个航片弹痕分布,翰林发现在262→908之间,还有两处区炮火封锁区、908→145之间,也有一处炮火封锁区,其落弹数量并不亚于“百米生死线”,只是敌炮兵射击精确度不高,弹着点分布较散而己。另外,航片显示262东侧去255、211方向也有密集弹痕、147→255→211方向也有密密麻麻弹痕,显示这里极度危险。
在老山防御作战期间,许多铁血军工,数百次穿越,“百米生死线” 。一次次地与死神赛跑,冒着枪林弹雨运送给养和弹药,圆满地完成了军工任务!无论是出击拔点作战的胜利还是前沿阵地得以坚守的喜悦,背后都是铁血军工的辛苦和流血牺牲换来的!
军工战士使用什么武器?595团军工在回忆录中有这样描述:我们有枪也有手榴弹,但是,我们威力更大的武器却是我们的肩膀与双腿,还有就是胸中埋藏着一种坚强的“信念”,一种保家卫国“信念”,一种支持前线战友全歼敌人的“信念”,在这股“信念”的支撑下,军工战友爆发出巨大的潜能。近七十度的陡坡在雨水的冲刷下,变成了几乎不可攀登的天梯,可是我们硬是负重登上去了;战友牺牲在了路上,我们谁也没有畏惧,而是接过战友所背负的给养继续前进;连续几天不睡觉,穿梭在前沿各个阵地与后方之间,困了利用在移交物资的间隙睡几分钟,饿了啃几口干粮继续工作,渴极了就着泥水喝几口继续前进,那时人的体能早已超越了极限,可是我们并没有倒下硬是挺了过来,以致我们这些军工被战友和首长们称赞为当之无愧的“铁人”。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不能忘掉的“军工精神” (笔者特注:这正是老山精神在军工战士身上的体现!)。
595T高机连新兵辛江,在担负军工任务100多天中,向一线运送物资达3吨,抢救伤员20人,烈士13人!荣立二等功。
595团3 机连战士马玉章(火线入党、荣立三等功)和他的战友们,几乎每天都背着几十公斤的弹药往返于百米生死线, 1985年6月9日,在147往255路上的下坡处,战友李书宪、朱庆华等4人遭炮击受伤,韩庆林光荣牺牲。马玉章怀着悲愤,来回几次不停地将伤员背到147阵地洞口和262急救所,还背回1名伤员。
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上述军工任务之外,由于军工最熟悉战区通路,当一线需要兵力增援时,军工就是活地图,经常还要担当向导,带领援军穿越封锁线到达指定位置。
其实,军工面临的危险,并不仅仅来自枪林弹雨。
据军工刘东科回忆:军工路边埋有大量地雷,实际上是雷区里的通道,所以军工最怕走错路。有一次我在145阵地北侧不慎迷路,等发现不对时已身陷雷区不敢乱动,但老在雷区呆着也不是个事呀,最后没办法,只好原地跳远,拼命蹦炮弹坑脱险,捡回一条命!另外,山坡的地雷有时会被雨水冲到路上,裹着泥巴很难辨别,有的军工就是在自己走过无数次的路上被地雷炸伤,吃的就是这个亏!
每当翰林用放大镜细观看那拉军工路时,就会不知不觉回到那个共和国军人激情四射的战火年代,炮火纷飞,硝烟弥漫,勇士们的呐喊……仿佛就在昨天!
这一代参战军人,敢于牺牲讲奉献,特别能战斗,特别能吃苦,军旗上将永远闪耀着他们血染的风采。
悬挂光荣弹“超载”军工(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。)
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,被视为国魂、军魂的“老山精神” 是不朽的。“亏了我一个,幸福十亿人”,这是一种必胜的信念。几十年过去了,中国军队用鲜血和生命去实践的“老山精神”也在升华!翰林认为,这是一种人世间军人的最高荣誉!只有强烈责任感的中国军人,才能将这种奉献和牺牲视为军人最高荣誉!才能在党和人民召唤时挺身而上,不辱使命!这是中国军队不怕流血牺牲,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精神长城!
翰林记得:有位作家说的好,军工是“生死线”上用生命弹奏“奉献曲”的人,翰林决定:就用这句话作为本文结束语!
在此向铁血军工战友致以崇高敬意!
写到这里,翰林仍旧意犹未尽,特意把收集到的老照片展现一下,来纪念那些在“生死线”上用生命弹奏“奉献曲”的人——
“生死线”上用生命弹奏“奉献曲”的人!
中国军队铁血军工战士
口渴难耐 滴水甘霖
手脚并用 奋力前进
崎岖坎坷军工路
坡陡路滑毒藤缠
军工将伤员抬进境内野战公路交给军车转运
前辈胸前光荣弹 后人见证报国情
上山不易下山难 难不倒军工120
军工李洪军背罐头前行中
上图前左是二等功臣辛江,前右是二等功臣王绍敬
身穿编织袋的军工挂彩啦!
请铭记这张军工脸
一步一叩首 崎岖坎坷军工路
完成任务体力透支 军工相互搀扶归队
军工协助无人机组穿越云梯去前沿操纵点
67军无人机组完成任务与军工一同凯旋!
上图中长棍状东西,是无人机遥控、遥测天线支架。
后期战区交通路
转自红色老山